参观申请 参展申请

配方、工艺、装备“三座大山”:国产PI薄膜如何攀上巨头垄断的金字塔尖?

发布时间:2025-08-01
导语

“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 这句话道出了被誉为“黄金薄膜”、“高分子材料金字塔顶端” 的神奇材料——聚酰亚胺(PI)的战略地位。它性能超群,却也是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之一,与碳纤维、芳纶纤维齐名。


image.png



 金字塔尖的高分子王者:聚酰亚胺(PI)


聚酰亚胺(PI)是一个庞大的高分子家族,其核心特征是分子结构中的酰亚胺基团。它能以薄膜、纤维、泡沫、复合材料、光敏材料(PSPI)等多种形态存在,堪称高分子界的“多面手”


其登顶“金字塔尖”的资本,在于集多种卓越性能于一身:


  • 极端耐受性:高绝缘强度、耐高低温(-269℃至400℃)、耐辐照、阻燃自熄。

  • 超凡稳定性:低热膨胀系数、高尺寸稳定性、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 宽温域可靠性:良好的机械性能,在极宽温度范围内性能变化极小。


这些“硬核”特质,让PI成为从深空到深海、从芯片到屏幕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PI薄膜的“战场”:多元应用,各显神通


PI薄膜并非千篇一律,根据厚度核心应用领域,被精细划分,满足不同严苛需求


▶ 按厚度:


  • 超薄膜 (≤8μm)

  • 常规膜 (8-50μm,如12.5μm, 25μm, 50μm)

  • 厚膜 (50-125μm,如75μm, 125μm)

  • 超厚膜 (>125μm)


▶ 按核心应用领域:


① 电工PI薄膜(绝缘守护神)


  • 应用场景

    用于电机、变压器绕包及层间绝缘


  • 产品代表

    ①耐电晕PI膜:变频电机/发电机的“保护伞”,保障高铁安全、风电长寿命。核心竞争力:耐电晕性 (国产已有突破)

    ②C级电工膜:

    耐温>200℃的绝缘“铠甲”。核心竞争力:高温绝缘性。

    2b4533aef1defae00eebf34fb9db3bad.png


② 电子PI薄膜 (国产化率最低的“高地”)


  • 地位:

    当前PI薄膜最大细分市场,国产化率最低


  • 应用基石:

    FCCL(柔性覆铜板,做FPC的基材)、封装基板(COF)。


  • 终端覆盖:

    消费电子、5G、汽车、工控医疗、航天军工...


  • 产品代表

    ①电子基材用PI膜(FPC的核心):

  • 做绝缘基膜或覆盖膜。核心竞争力:尺寸稳定性 (需求巨大且持续增长)。

    fc0aea0a3aefd0066415dcf1675ac9e9.png


    ②电子印刷用PI膜(产品“身份证”):

    用于PCB等电子标签追溯。核心竞争力:粘结适应性。

    82467d42f724ae380882f65f37e10704.png


③ 热控PI薄膜(散热高手的前身)


  • 应用场景:

    制备高导热石墨膜,解决电子设备散热难题。


  • 核心竞争力(前躯体膜):

    面内取向度、易于石墨化。


④ 航天航空用PI薄膜 (太空“护甲”)


  • 严苛要求:

    极致耐高低温、耐辐照、低真空质量损失、低可凝挥发物。

  • 应用: 

    飞行器热控/防护材料。


⑤ 柔性显示用CPI薄膜 (折叠屏的“透明外衣”)


  • 应用场景:

    用作OLED屏幕盖板、触控传感器面板等。


  • 现状:

    技术壁垒极高!目前仅韩国KOLON日本住友化学等极少数日韩企业能量产。国内量产能力尚属空白。


全球市场规模与增长


    ▶ 总体规模


    • 2024年全球PI薄膜市场规模达220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2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12%。到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超800亿元,占全球主导地位。


    • 核心驱动因素:5G通信、柔性显示、新能源车及航空航天产业需求爆发。


    ▶细分市场增速


    • 电子级PI薄膜:

      全球最大应用领域,占比38%,2025年中国电子行业需求占比将提升至50%(80亿元)。


    • 柔性显示用CPI薄膜:

      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超60亿,CAGR 120.38%;2030年中国需求或达120亿元


    • 电工PI薄膜:2025年中国需求量1317吨(同比+5.2%)。



    中国PI市场深度解析
    领域2023年规模2025年预测增速关键应用

    电子行业

    56.25亿元80亿元12%FCCL基材、FPC、5G通信
    航空航天

    25亿元

    32亿元

    稳定

    飞行器热控材料、减重部件

    汽车行业18.75亿元28.8亿元18%电机绝缘、电池轻量
    医疗行业12.5亿元19.2亿元12%高稳定性医疗器械


    荆棘遍布的突围之路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国产替代呼声高涨,但高性能PI薄膜领域,尤其是高端应用,仍是国外巨头的“寡头盛宴”。美国杜邦(DuPont)、日本宇部兴产(Ube)、日本钟渊化学(Kaneka)和韩国PIAM等国际巨头,凭借数十年积累,掌控全球80%以上市场份额和定价权


    对中国而言,PI薄膜,特别是电子级、航空航天级、柔性显示用(CPI)薄膜,是名副其实的“卡脖子”材料。整体国产化率不足20%,最高端细分领域国产化率几近于零



    核心技术壁垒高筑(“三位一体”难题)
    图片


    • 配方之秘:

      分子结构设计、单体纯度控制、添加剂配方是巨头核心机密。不同应用(耐高温、耐电晕、低介电、高透明)配方体系迥异。国内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配方开发差距显著,高性能单体(特殊二胺、二酐)的自主合成与高纯化是重大挑战。


    • 工艺之精:

      从PAA合成、流涎成膜、定向拉伸到高温亚胺化,涉及数百精密参数。细微偏差即导致厚度不均、性能下降、缺陷等问题。国外巨头拥有海量工艺数据库和Know-how,国内工艺稳定性和重现性差是普遍痛点。


    • 装备之困:

      超高精度流涎机、双向拉伸机、超高温亚胺化炉、在线检测系统等关键设备高度专业化、定制化,长期被国外垄断或限制出口。国产设备在精度、稳定性、自动化等方面差距明显,是产能和品质提升的硬瓶颈。



    高端应用验证难,进入门槛极高
    图片


    • 认证壁垒:

      航空航天、高端电子(FCCL基材、COF封装)、柔性显示等领域认证流程漫长严苛(如美军标、航天标准、终端客户认证)。国际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和供应链粘性形成壁垒。国产材料进入成本(时间、资金、风险)极高。


    • “不敢用”与“不愿试”:

      涉及重大安全(航天航空)或高价值产品(高端手机、芯片)的下游客户,对未经充分验证的国产材料极度谨慎。国际巨头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进一步削弱客户尝试国产替代的动力。



    产业链协同不足,基础环节薄弱
    图片


    • 上游原材料受制于人:

      关键高纯度、特种单体、溶剂等原材料,国内产能、品质或成本竞争力不足,部分依赖进口,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


    • 产学研用脱节:

      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效率低。企业、科研院所、应用端缺乏深度协同机制,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困境下的曙光与突围


    尽管前路艰险,国产高性能PI薄膜的突围步伐正在加快


    • 政策强力驱动:

      国家将PI列为关键战略新材料,“卡脖子”清单重点突破方向,在研发投入、产业化扶持上给予大力支持。


    • 重点领域突破:

      ①耐电晕PI膜:成功打破杜邦垄断,应用于高铁、风电。

      ②电子基材用PI膜:在中低端FPC领域逐步渗透,市场份额提升。

      ③C级电工膜:实现商业化突破。


    • 企业奋起直追:

      时代新材、瑞华泰、国风新材、中天科技等一批国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人才,建设高水平产线,向高端领域发起冲击。


    • 产业链意识觉醒:

      部分有远见的下游企业开始积极支持国产材料验证,寻求供应链安全。

      来源:广东功能膜材料工业设计院


    主办单位

    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

    承办单位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电话:13052361373

    邮箱:13052361373@163.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 扫码关注获取
      更多展会资讯

    Copyright ©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1173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