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显示产业格局正在深刻重塑。曾经高速增长的液晶(LCD)面板市场已步入成熟期,产能格局基本落定,中国大陆企业在大尺寸LCD领域占据主导。日韩巨头虽逐步退出LCD制造,但其在上游核心光学材料与专利技术上的深厚积淀依然难以撼动。
与此同时,显示技术的迭代浪潮汹涌澎湃:OLED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Mini/Micro LED加速渗透,柔性/可折叠显示带来形态革命。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从单纯的成本竞争,转向对性能、轻薄化、可靠性的极致追求,尤其在高端笔电、智能汽车座舱、可穿戴设备等新兴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在这一背景下,光学与触控材料(如偏光片、光学胶OCA、反射片、导光板、扩散膜等)的价值被空前放大,成为产业链上名副其实的“利润高地”。谁能掌握下一代光学材料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的显示生态中占据有利位置。
深入剖析中日两国在关键光学材料领域的布局,我们能清晰看到各自的优势版图与合作、替代的巨大空间。
▶ 偏光片:高端膜材与设备的攻坚战场
日本壁垒:日东(Nitto)、住化学、三菱化学等日企在高端偏光片的核心膜材(TAC膜、PVA膜)、精密涂布技术、UV贴合工艺以及低残像、高透过率等关键性能上拥有近乎垄断的地位。其强项在于材料研发、配方优化和设备升级。
中国进展与机遇:以杉金光电、盛波光电、三利谱等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在中低端偏光片实现规模生产和部分基础膜材自供。然而,国产替代的最大机遇与挑战并存于:
①高端功能膜:如低双折射、高透过率、复合防蓝光等高性能TAC/PVA替代材料。
②精密设备与软件: 高精度自动化贴合设备、膜系结构设计仿真软件等仍是明显短板。这是国产设备商和解决方案供应商亟待突破的“卡脖子”环节,蕴藏巨大商机。
▶ 光学胶(OCA):性能与可靠性的试金石
日本主导:在要求严苛的窄边框触控、车载大屏、柔性屏贴合等高端OCA应用领域,日企优势显著,产品在一致性、耐老化、触控响应等方面表现优异。
中国追赶与机会窗:永信光电、永创智能等国内厂商快速崛起,但在上述核心性能指标上仍有差距。爆发点在于:
①新型固化与柔性胶:高透明、耐黄变老化的UV硬化型OCA;专为Micro LED/OLED柔性屏设计的超低模量(更柔软)贴合胶材。
②车规级认证:开发并通过严苛认证的高耐候性(耐高低温、耐UV、耐化学腐蚀)OCA材料,满足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需求,是建立市场信任的关键。
▶扩散/反射膜:向精密光学与绿色化演进
日本基础深厚:在高端扩散膜、反射膜的基础原材料(特种聚酯、聚烯烃)和精密多层复合技术方面,日企掌握话语权。
中国升级路径:国内产能集中于中低端(PP/PS/PC系),光学设计能力待提升。价值跃升的突破口在:
①高阶功能膜替代:用于Mini/Micro LED背光模组的精密角度控制膜、高增益棱镜片(BEF)等,替代进口。
②光-电-算法融合:探索将光学膜设计与图像处理算法联动,实现更优的“人眼可视效果优化系统”。
③绿色可持续:开发可回收、环保型光学膜材,契合国际品牌(尤其欧洲、日本)的ESG要求,打开差异化市场。
▶导电薄膜(ITO替代):柔性时代的触控基石
日本技术领先:在银纳米线、金属网格、混合(Hybrid)结构等ITO替代方案的研发和稳定性控制上领先。
中国量产挑战与机遇:国内发展迅速,但量产良率、电阻均匀性、厚度控制及超长寿命下的稳定性仍是瓶颈。柔性浪潮带来新机会:
①高端替代设计:为高端笔电、车载大屏提供性能更优的新型透明导电膜方案。
②极致柔性方案:开发能承受10万次以上弯折、超薄超柔的触控传感器材料,是折叠屏普及的核心。
③本土化验证平台:建立权威的“光电材料测试评价中心”,为国内整机厂和材料商提供快速的材料适配性测试、模组匹配验证和长期可靠性评估服务,极具吸引力。
面对复杂的产业格局和技术挑战,单纯的“替代”思维已显局限。未来中日光学材料的竞争主旋律,将是“竞合”——在碰撞中寻找互补,在协作中共创价值。 以下场景是跨境合作的沃土:
车载显示
高亮、耐候、抗偏振、无残影是刚需。中国强大的制造和本地化服务能力,结合日本在高性能偏光片、反射膜、车规级OCA上的技术优势,可通过合资设厂、共建本地认证实验室等方式,快速响应中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
折叠屏手机
超薄化、数十万次折叠寿命是核心挑战。日本在超低模量OCA、超柔性银纳米线导电膜上的Know-how,与中国厂商在柔性模组制造和成本控制上的优势结合,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化量产的模式,能加速产品成熟与成本下降。
Mini LED 背光
需要更精密的导光、控光和防眩解决方案。中日双方可合作开发定制化的多层微结构扩散/反射膜组,满足不同终端(TV、Monitor、车载)对画质的极致追求。
高端笔电:
极窄边框、超轻薄、高精度触控是趋势。在Hybrid导电薄膜、超薄偏光片的模组结构设计优化上,中日技术团队联合攻关,能更快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中国制造业已在光学材料的基础产能和部分中端技术上完成了关键积累。然而,要在高附加值领域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仍需在材料底层技术(精度、界面化学)、核心工艺装备、设计软件及系统级验证能力等“软实力”上持续投入。
日本企业虽然在制造端收缩,但其在核心配方、工艺诀窍(Know-how)和材料体系长期稳定性上的深厚积累,仍是中高端市场的“护城河”。
未来的赢家,并非追求“全盘替代”,而是善于在新材料、新结构、新应用的交叉地带,推动“技术协同”与“客户共创”。中日光学材料产业,有竞争,但更有基于各自优势、面向未来场景的巨大合作空间。谁能率先构建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生态,谁就能在下一代显示的蓝海中捕获最丰厚的商机。
来源;广东功能膜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
承办单位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电话:13052361373
邮箱:13052361373@163.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扫码关注获取
更多展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