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液晶面板的核心构成——“五膜一胶”中,光学膜扮演着精准调控LCD/OLED显示器光透过率与反射率的“芯片”角色。这一细分领域技术壁垒高企,生产工艺严苛,长期是我国显示产业链上游的痛点所在。
尽管中国企业在显示面板和偏光片领域已占据全球前列,但在上游关键材料如光学膜、OLED发光材料等方面,市场主导权仍需奋力争取。
近期,化工巨头万华化学与深耕显示材料的合肥新美材料携手成立合资公司——注册资本达1亿元的烟台万美新材料有限公司(万华持股70%,新美持股30%),释放出中国产业链向上游核心光学膜材料发起“总攻”的强烈信号!
关键收购奠定基础
合肥新美材料此前成功主导收购了韩国LG化学(LGC)的偏光片材料业务,囊括其全球领先的保护膜、表面处理膜及PO材料的全部知识产权、核心设备和人才团队,并于今年1月完成交割。
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今年3月,总投资约45亿元的“新美材料·新站光学功能膜项目”在合肥新站区正式开工。项目规划建设5条国际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含2条保护膜线、1条PO线、2条表涂线),覆盖LCD/OLED偏光片及OLED支撑关键原材料。项目满产后,预计年产能将达表面处理膜约5000万㎡、保护膜约8000万㎡、PO材料约2000万㎡,直指国内偏光片上游关键原材料的“短板”,抢占技术壁垒高、利润空间大的核心环节。
技术破壁
华化学是全球聚氨酯龙头,在高端聚合物合成领域实力雄厚。其光学级树脂、特种单体技术,与新美新材从LG化学获得的精密涂布、光学膜加工技术形成完美互补。二者合力有望在光学基膜(如替代TAC的环烯烃聚合物COP)、高端感压胶、功能性涂层等“卡脖子”环节实现突破。
垂直整合+集群作战
新美新材所在的合肥新站高新区已聚集三利谱、乐凯科技、国风新材等一批膜材料企业,一个覆盖基膜、涂布、模切全流程的“膜材料产业基地”正在形成。
▶市场规模持续攀升
受益于应用场景拓展、消费电子迭代、政策支持及LCD产能向国内转移,中国光学膜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354亿元增至2022年的464亿元。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769亿元,2022-2027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0.6%。
▶产需缺口显著,进口替代空间大
一个关键挑战是,国内光学膜需求量长期约为产量的2倍,存在巨大供给缺口,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替代前景极为广阔。
▶主要国内玩家
市场主要参与者包括三利谱(偏光片、光学膜)、激智科技(扩散膜、增亮膜等)、长阳科技(反射膜、基膜)、双星新材(聚酯基膜及各类光学膜)、东材科技(绝缘膜、光学膜、光伏背板)、国风新材(功能性薄膜)、中材科技(功能性薄膜)等。
光学膜产业链可划分为:
上游:PVA膜、TAC膜、PET基膜、粒子等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核心瓶颈所在)。
中游:光学膜生产商(偏光片、增亮膜、扩散膜、反射膜等)。
下游:光学膜裁切、液晶显示模组组装。
聚焦偏光片核心膜材:
TAC膜(三醋酸纤维素膜):成本占比约12%,主要作用是保护和增强PVA膜。其优异的光学物理性能至关重要。预计2025年偏光片用TAC膜需求将超6亿平方米。目前全球市场80%份额被日企富士写真和柯尼卡美能达垄断。国内企业如乐凯光电、无锡阿尔梅、安徽吉光、新纶光电、达辉光电等正在追赶。
PVA膜(聚乙烯醇膜):成本占比高达50%,是偏光功能的核心载体,决定光学性能关键指标。全球市场长期由可乐丽(70-80%)、三菱化学(15-20%)垄断。国内仅有皖维高新、台湾长春等企业提供少量中低端产品。
结语
烟台万美新材料的成立,是万华化学强大化工材料平台与合肥新美材料在显示功能膜领域(尤其是通过收购获得的先进技术、产能和市场地位)的深度整合。这不仅瞄准了当前巨大的光学膜市场需求与进口替代空间,更是中国显示产业向上游“硬骨头”——TAC膜、PVA膜等被海外巨头长期“卡脖子”的核心膜材发起的一次重量级冲锋。此次合作能否有效突破瓶颈,加速核心光学膜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将成为观察中国显示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窗口。
来源:广东功能膜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
承办单位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电话:13052361373
邮箱:13052361373@163.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扫码关注获取
更多展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