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申请 参展申请

电池安全新“防火墙”!聚酰亚胺隔膜,正掀起电池技术革命

发布时间:2025-08-13
导语

电动汽车自燃、手机电池鼓包...这些安全隐患的根源之一,可能藏在电池内部一片薄薄的“膜”里。传统材料已接近性能极限,而一种名为聚酰亚胺(PI) 的“超级材料”正异军突起,凭借其惊人的耐高温、阻燃和绝缘性能,成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隔膜的理想选择它能承受500℃以上的高温而不熔化,为电池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同时显著提升电池寿命。它的时代,真的来了!

电池安全.gif

痛点

传统隔膜的安全隐患

锂离子电池是现代储能的核心,但其关键组件——隔膜,却面临严峻挑战。隔膜就像电池内部的“交通警察”,既要保证锂离子顺畅通行(充放电),又要严格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理想隔膜需具备:

  • 卓越热稳定性(高温下不收缩、不熔化)

  • 优异的阻燃性

  • 良好的电解液润湿性(保持离子高效传导)

  • 高孔隙率与均匀孔径

  • 强大的绝缘和机械性能

然而,目前主流的聚烯烃隔膜(如PP/PE)存在致命弱点:

  • 耐温性差:通常在160-180°C就会收缩甚至熔化,易引发热失控(连锁反应导致起火爆炸)。

  • 润湿性不佳:影响离子电导率和电池性能。

  • 安全隐患突出:高温下的失效是电池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

破局者

聚酰亚胺(PI)隔膜的“超能力”

聚酰亚胺(PI),一种分子链上含有特殊酰亚胺环结构的“工程塑料之王”,以其非凡的综合性能脱颖而出:

  • “烈火金刚”般的耐高温:能在500°C以上保持稳定,长期使用温度200-300°C。这意味着即使电池内部局部温度飙升,PI隔膜也能巍然不动,有效阻断热失控蔓延。

  • “绝缘卫士”与“阻燃先锋”:具备顶级的电气绝缘性能,且本身阻燃(极限氧指数LOI高达35-37%,远超聚烯烃的18%左右),大幅提升电池安全性。

  • “亲电解液达人”:其分子中的极性基团能强力吸附电解液,显著提升润湿性,保障离子高效传输。

  • “长寿密码”:实验证明,采用美国杜邦Energain® PI纳米纤维隔膜的电动汽车电池,寿命可延长20%。宁德时代实验室数据显示,搭载 PI 薄膜防护的电池模组,热失控蔓延时间从传统方案的 120 秒延长至 580 秒,为 BMS 系统争取到关键的安全响应时间。

聚酰亚胺隔膜与传统PP/PE/PP三层隔膜的性能对比
特性聚酰亚胺(PI)隔膜传统PP/PE/PP三层隔膜

介电常数

3.42.2
介电损耗因数10-3
10-2
紧度/(g/cm-2)

0.28

0.6

耐压值(kV/mm)100~3000.4
透气性(mL/in2)>140>140
热收缩率/%(纵向)0(350℃)

0.08(85 °C)

热收缩率/%(横向)0(350℃)0.08(85 °C)
孔隙率/%9042
熔融温度/℃>500175
穿刺强度/gf>2.5>2.5
产业化实践:从实验室数据到量产验证
企业应用场景技术方案实测效果

特斯拉

4680 电池热阻隔PI 薄膜与芳纶纸复合层(厚度 0.3mm)热失控发生率下降 42%
宁德时代

麒麟电池绝缘层

双面涂覆 PI 薄膜(表面电阻 10¹⁴Ω)

针刺试验无明火时间延长至 30 分钟

比亚迪刀片电池缓冲垫PI 泡沫铝复合材料挤压测试形变量减少 55%
制备工艺

如何打造“超级防火墙”?

将PI材料变成高性能多孔隔膜是关键。目前主流制备方法各具特色:

▶ 牺牲模版法

牺牲模板法是一种在聚合物膜中广泛使用的致孔技术。该方法首先将致孔剂与PI溶液或其前驱体聚酰胺酸(PAA)溶液混合,然后将混合溶液浇铸成薄膜并干燥,最后通过化学反应或溶解去除致孔剂,从而在膜中形成多孔结构。根据致孔剂类型可分为以下:

  • 无机物模版法(研究实例):1)使用单分散SiO₂蛋白石作为模板,成功制备了具有3D有序微孔结构的PI多孔膜(3DOM PI)。该膜经热亚胺化后,用HF溶液脱除SiO₂模板,表现出高孔隙率和良好的电解液润湿性。2)采用可回收的水溶性LiBr作为模板,通过简单水浴去除模板,制备出具有均匀纳米孔隙的PI隔膜。使用该隔膜的电池在200次循环后仍保持91.2%的初始容量。

  • 聚合物模版法(研究实例):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的PI-PEG600和PI-PVP多孔膜,其孔径约为30~35nm,表面和横截面均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显著改善了隔膜的孔隙率和电解液吸收率。

  • 界面蒸发-诱导自组装法(研究实例):通过溶剂挥发诱导单分散微球(如SiO₂、苯乙烯)在气液界面自组装,形成胶体晶体模板。在模板间隙填充第二相材料(如金属、无机氧化物或有机物)后去除模板,可获得反蛋白结构。

▶ 非溶剂相分离法

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NIPS)是制备多孔聚合物薄膜的常用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溶剂与非溶剂的交换作用诱导聚合物沉淀形成多孔结构。该方法通过调控铸膜液组分和工艺参数,可精确控制膜的孔结构和孔隙率。

▶ 静电纺丝法

该方法的核心原理是将高聚物溶液或熔融物通过喷头注入高压电场,在电场作用下形成泰勒锥并拉伸成纳米级纤维膜。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纤维膜具有纳米级结构、高比表面积和均匀性等优势。

▶ 溶液喷射法

通过高速、高压气流对溶液挤出细流进行超细拉伸,从而制备超细乃至纳米级纤维。溶液喷射法的核心装置是一对同轴喷嘴(内喷嘴突出于外喷嘴一定距离)。工作时,注射泵将聚合物溶液以恒定速率注入内喷嘴,同时内外喷嘴间的高速气流在溶液/气流界面产生剪切力,使内喷嘴末端的溶液形成锥形。当气流压力超过溶液表面张力时,锥体被拉伸成射流喷向收集装置。在此过程中,射流在高速气流作用下持续牵伸细化,同时溶剂不断挥发,最终固化形成聚合物纤维。

四大制备工艺对比
工艺核心优势主要局限产业化前景

牺牲模版法

孔径精确可控,结构有序模板去除难,成本高中(环保问题制约)
NIPS法

孔结构易调控,工艺成熟

PAA易水解,机械强度低

高(现有技术延伸)

静电纺丝法超高孔隙率(>90%),性能最优产量极低,环境要求苛刻低(待设备突破)
溶液喷射法高产速、低成本、广适用性技术较新,优化空间大极高(规模化首选)
未来已来

PI隔膜将引领电池新纪元

聚酰亚胺隔膜凭借其无可比拟的高温安全性和综合性能,正在打破传统聚烯烃隔膜的统治格局。随着制备工艺(尤其是静电纺丝和溶液喷射法)的不断优化、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产业化进程的加速:

  • 动力电池领域:PI隔膜将成为高端电动汽车追求更长续航、更快充电、绝对安全的“标配”。

  • 储能领域:为大型储能电站提供更可靠、更耐用的安全保障。

  • 特殊场景:满足航空航天、军事等极端环境对电池的苛刻要求。

电池安全无小事。聚酰亚胺隔膜,这片薄如蝉翼却坚不可摧的“防火墙”,正以其卓越的性能为新能源时代注入强大的“安全感”和“耐久力”。从实验室的创新工艺到产业化的曙光,PI隔膜的时代浪潮已汹涌而至,它必将重塑高性能电池的未来格局,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广东功能膜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微信图片_2025-08-06_095218_788.jpg

主办单位

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

承办单位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电话:13052361373

邮箱:13052361373@163.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 扫码关注获取
    更多展会资讯

Copyright ©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1173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