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申请 参展申请

大国脊梁,材料先行!盘点“大国重器”背后的高分子材料

发布时间:2025-09-05

从天安门广场呼啸而过的战机、铿锵行进的地面装备,到单兵手持的智能化步枪,中国军工装备的飞跃性发展背后,是一系列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突破。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长达70分钟的阅兵中,45个方队集中展示了中国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

众多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彰显了中国军工的跨越式发展。而在这背后,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到各种复合材料和透波材料,一系列高科技高分子材料作为“隐形功臣”,正支撑着大国重器的惊人性能。

高分子材料:军工装备的“隐形功臣”

现代军工装备的性能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科学的进步。高分子材料以其轻质、高强、多功能等特点,成为了各类武器装备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防弹领域的革命性材料

阅兵场上,单兵装备的进化引人注目。新一代防弹衣和头盔重量更轻,防护能力却更强,这背后是一种名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神奇材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与碳纤维、芳纶并称世界三大高科技纤维,其特性可概括为“轻薄如纸、坚硬如钢”,强度高达钢铁的15倍,甚至超越碳纤维和芳纶1414两倍之多。

这种纤维密度轻巧(0.97克/立方厘米),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具有极高的化学惰性,耐酸碱、耐紫外线、耐低温,在-269℃下仍能保持延展性。

在国防领域,UHMWPE纤维因其出色的耐冲击性和高能量吸收能力,被制成防护衣料、头盔以及防弹材料。截至2023年底,中国UHMWPE纤维总产能突破4.2万吨/年,稳居全球首位,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5%。

工程塑料


装备轻量化的关键

工程塑料在武器装备中应用广泛。新一代191式自动步枪采用工程塑料作为护木,不仅重量轻(全枪仅重6斤左右),还有更好的防烫效果和耐磨性。

image.png

就连子弹也在“塑化革命”中迈出一大步。我国新研制的塑料弹壳子弹比传统金属子弹轻40%,采用“复合材料+”理念:弹头为高密度塑料混合钨粉,弹壳则采用特种尼龙。此方案包含27项专利,真正做到轻量化与高性能并存。

碳纤维复合材料


军工装备升级的关键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由碳纤维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基体复合而成的高性能材料,其密度低、比强度高、比模量高,同时还具备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以及优异的隐身性能等诸多特点,使其成为现代军事装备追求高性能、轻量化与多功能化的理想选择。

在航空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战机的性能。以歼-20战斗机为例,其机身结构中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仅有效减轻了机身重量,降低了油耗,延长了续航时间,还通过结构设计与吸波涂层的结合,大幅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强了隐身效果,使其在现代空战中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此外,碳纤维复合材料还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直升机等航空装备的制造中,如直-20直升机的主旋翼桨毂、机身框架等关键部位,提升了直升机的机动性、稳定性和任务执行能力。

在海军舰船方面,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用于船体结构、武器系统等部位。潜艇和舰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减轻重量,可提高航速和续航能力,降低声响信号和磁性特征,增强隐蔽性,提升作战效能。鱼雷和反舰导弹使用碳纤维外壳,能够提升水下机动性和突防能力,增加打击威力。以055型驱逐舰为例,其在部分结构和部件中应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保证舰艇强度和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舰艇的轻量化设计,提高了舰艇的航速和作战能力。

在陆军装备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碳纤维与陶瓷复合的装甲可应用于坦克装甲车辆,使战车减重20%-30%,同时保持防护等级,提升战场生存率和机动性。单兵装备如防弹衣和头盔采用碳纤维增强材料,重量较传统凯夫拉降低15%,提高了士兵的灵活性和作战效率,为士兵提供了更可靠的防护和更舒适的作战体验。

隐身涂层


重器的“护身铠甲”

隐身战机的机身关键部位覆盖的超材料结构件,通过精确调控电磁波传播路径,使雷达波“绕过”战机而非反射,实现了近乎完美的隐身效果。新一代隐身舰艇和隐身战机则依托先进的吸波涂层与透波复合材料,大幅降低雷达特征,实现作战环境中的“隐形化”。现代战机、舰艇都追求“低可探测性”,雷达吸波材料(RAM)正是幕后英雄。RAM是由基体材料和填充物组成的复合材料。

高分子材料如何一步步助力中国国防现代化

可以说,如果没有材料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今天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接下来,让我们盘点一下过去 80 年里,高分子材料如何一步步助力中国国防现代化。

起步阶段:1950s-1970s


从橡胶到导弹燃料“推进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分子材料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合成橡胶主要用于坦克和军车的轮胎、密封圈等部位,解决了耐磨和密封问题;尼龙织物则被制成降落伞和伪装网,为部队提供了基本的机动与伪装能力。

真正的转折点是国产液氧推进剂在东风导弹1号上的应用,让“东风1号”在1960年11月5日发射成功,中国军工由此迈入火箭与导弹的时代。

成熟阶段:1980s-1990s


芳纶与吸波材料登场

这一时期,中国逐步开展芳纶、高性能纤维与吸波材料的研发。

芳纶纤维主要用于防弹衣、防弹头盔等制造,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冷战时期,杜邦公司在1970年代率先实现芳纶的工业化生产。

相比之下,中国在芳纶领域起步较晚,大约在1986年才由东华大学化纤研究所、晨光化工研究院、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沈阳红星密封材料厂等单位联合开展对位芳纶的研制和试生产。

受制于资源和成本,当时的芳纶产业化推进并不快,但这也为后续的国产化探索打下了基础。

此外,中国也在此时开展有关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吸波材料的相关研发。

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


复合材料、隐身材料、防弹材料大显身手

进入新世纪,复合材料、隐身材料和防弹材料开始大规模进入主战装备。

直-10、直-20 直升机等采用碳纤维桨叶减轻重量、提升寿命;翼龙无人机机身结构采用碳纤维,提升续航与载荷。

空警-500 预警机的雷达罩使用透波复合材料,保证雷达信号顺畅。

东风-17弹头使用碳-碳/聚合物基耐高温复合材料,应对上千度气动加热。

新型舰艇采用复合材料舷窗与天线罩,提高透波性和耐候性,适应远洋作战需求。

隐身材料应用也更加广泛,比如歼-20 隐身战机采用国产隐身涂层结构吸波复合材料;055型驱逐舰的舰体涂覆吸波材料,降低雷达反射截面。

此外,新一代防弹衣、防弹头盔采用芳纶+UHMWPE 复合层,重量更轻,防护更强;单兵电台与瞄具外壳使用 PEEK、聚酰亚胺,保证轻量化与耐高温性能。

结语

未来已来!当91式自动步枪的聚合物护木在阳光下不留指纹,超高分子聚乙烯防弹衣守护着每一个士兵的生命,碳纤维复合机身使战机在雷达屏幕上几乎隐形。

这些看似微小的材料进步,正静静地汇聚成改变国家防御能力的力量。

十年前还依赖进口的复合材料,如今已烙印着中国制造的标志;昔日仰望的“隐形”技术,今天已在国产战鹰上翱翔天际。

高分子材料这门看似平静的学科,正在成为大国军事博弈的无声战场。

来源:广东功能膜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主办单位

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

承办单位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电话:13052361373

邮箱:13052361373@163.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 扫码关注获取
    更多展会资讯

Copyright ©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117301号-3